I导读:赵鸣芳,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学博士,六代中医世家传人,江苏省经方研究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经典方药应用规律研究,临床擅长使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病证。门诊上经常有病人问“我能不能补”“平时吃点什么补”“我该怎么补”之类的问题,但是限于时间都不能进行详细的宣教。本期内容将全面综合地谈一谈“关于进补的那些事”。
—关于进补的那些事—
我们早就有这样一句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这句话包含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人参会害人”,言下之意是人参对人有益,也可能有害。什么时候吃人参有害呢?就是在用错的时候,所以“用对人参则有益,用错人参就有害”,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人参这类补药。二、“人参会害人”也说明很多时候“进补”是错误的,实际状况,错用补药比错用泻药出现的频率高得多。三、为什么会“人参害人无过”呢?这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说明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朝代,都是崇尚进补,人参这种补益药都是作为皇亲国戚的“贡品”的,从来没有哪个人,将“大黄”这类药贡奉给皇上。现代社会虽不是皇权社会,但“崇尚进补”较之皇权社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冬虫夏草”被炒到几万几十万一斤,最能反映现代人的对补药的热衷。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吃不起冬虫夏草,但也比较热衷进补,这几年阿胶等药价暴涨即是例证。其中,盲目进补,错误进补的情况是屡见不鲜。
补法,确实是中医的重要治法,是中医治病强身的重要方法。但补法仅仅是中医八大治法之一,并非适合所有人,也说是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补,不适合进补的人用补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我们今天讲“进补”必须解决五个问题:一、能不能进补;二、能否补得进;三、具体补什么;四、什么时候补;五、如何食补。下面逐一给大家介绍。
能不能进补
补法是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如果人体体质虚弱或出现虚证,就应该给与补益。反之,人体体质壮实就不需要进补,实性的病证,更不能进补。哪些是实性的病证呢。中医讲“邪气盛则实”,凡是感受外邪或内生邪气所形成的病证,都是实证。补法只是八法之一。八法,除补法外,还有汗、吐、下、温、清、消、和七法,汗、吐、下、消都是祛邪的方法,所治疗的病证中绝大部分都不能进补。温法适合寒证,寒实证不能补,虚寒证可以补。清法适合热证,热实证不能补,虚热证可以补。和法是攻补兼施之法,在扶正而祛邪,边补边攻。所以,严格来说,适合补尤其是适合单纯进补的(病)人,只是少数。
具体不能(单纯)进补的有:
1、外感表证(感冒):急性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苔薄脉浮的病人。这类病人应该用汗法治疗。
2、痰湿(水饮)明显的人:痰多,痰核结节肿块,脘腹胀满,呕吐腹泻,肢体重肿,带下,舌体胖大,舌苔厚腻或滑腻。这类病人应该用祛痰化湿利湿除湿的方药治疗。
3、食积病人:暴饮暴食,饮食积滞,或急性食物中毒,脘腹胀闷,嗳腐呕吐,舌苔厚腻这些病人,“轻则消食,损其谷。重则可吐、下治疗。”
4、气滞病人:胸腹部胀满甚至疼痛。需要理气甚至破气治疗。
5、瘀血病人:局部刺痛、瘀肿、症瘕积聚、痛经、闭经、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血络瘀紫,脉象涩滞等,轻则活血祛瘀,重则破血逐瘀。
4、实热病人:体质壮实,面红怕热,烦躁易怒,口渴,口臭,口疮,疔疮痈肿,红肿热痛,或大便硬结难解,腹满甚至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有力,适合用清法或下法治疗。
以上,皆是不能进补的情形,对于这类人,如果给予进补,是误治,是错补,补则有害。
能否补得进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之实证,要用汗、吐、下、消等祛邪方法治疗,不能进补。精气夺之虚证,正气亏虚应该用补法治疗,但其中有些虚证还是不能补,这是为什么?答案是“补不进”。有一个成语,叫“虚不受补”。中医学中的脾胃运化功能相当于西医所言的(肝胆胰胃肠)消化功能。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认为脾胃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补药能否吸收,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差,不能消化吸收补药,那补药吃了也是白吃。
所以,人体确实正气亏虚,但若脾运失健,补药也补不进,就是“虚不受补”。
吃了补药,能否产生效果,关键在于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全。脾胃功能不健全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胃口不好”,食欲差,中医常写“纳差”“纳谷不馨”“食欲不振”等,就是不想吃东西,没有主动要求进食的欲望,甚至厌食,拒绝进食。
不知饿,上一顿的食物还没有消化,胃胀不适。
进食后胃胀更甚,或有其他不适,如胃痛、泛酸、嗳气、恶心甚至呕吐。或腹胀腹痛,肠鸣,矢气等。
大便稀溏,或大便中带有食物残渣,“吃什么拉什么”,中医称为“完谷不化”。
凡是具有上述特点的虚证患者,都不适合直接“进补”。
对于脾运不健的状态,首要任务是健运脾胃,给予理气、化湿、运脾、补脾,甚至消食导滞等治疗,等脾运功能恢复后,才可以进一步“进补”。
要补对成分
虚是指正气虚弱(不足),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病证。人体正气包括气、血、阴、阳、津液、精等,若细分,气还有卫气、宗气……
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津液不足等种类,还有气血两虚,气阴不足,阴阳两虚的不同。还应搞清是虚的具体部位,是肝虚,还是肺虚,是脾虚,是心虚,还是肾虚……
涉及脏器:脾和肺。
症状:身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白而无泽,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水湿不化者,则食少便溏;脾气虚而下陷(中气下陷),则内脏下垂,或脱肛等。肺气虚者,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动则气喘,容易汗出。气虚不能摄血,崩漏、便血、尿血、衄血等。
补气的药物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灵芝、白术、甘草等。(气虚易气滞,常配理气药:陈皮、木香、砂仁)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根据具体病位、病理机制、体质、兼证的不同,可选用异功散\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玉屏风散\人参胡桃汤\参蛤散\人参蛤蚧散等不同的方药
涉及脏器:心、肝、脾。
症状:面无血色,唇舌色淡,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妇女,月经稀少色淡,甚至闭经,脉细涩或细弦。
补血药物: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等。除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及何首乌等皆有养阴作用。(血虚易血凝,常配活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
代表方: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根据具体病情,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加减治疗,方有桃红四物汤\芎归胶艾汤等。
涉及脏腑:肝、心、胃、肺、肾
症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阴药:沙参(南沙参、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气阴又补)、百合、枸杞子、山萸肉、生熟地、女贞子、墨旱莲、龟甲、鳖甲等。(阴虚易生虚火,加清虚热药:知母、黄柏、丹皮;阴虚兼血虚者,补阴配补血:当归、白芍)
补阴方:
一贯煎,补肝阴\天王补心丹,补心阴\益胃汤,补胃阴\左归丸,补肾阴\百合固金汤,补肺肾阴液。
涉及脏腑:心、脾、肾。
{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治用桂枝甘草汤。
{脾阳虚}内生寒湿,心下痞硬,腹痛腹泻,舌淡苔腻;若脾肾阳虚,怕冷,腹泻完谷不化,治用理中汤。
{肾阳虚}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少腹胀满;或小便清长,或小便频数,或尿后余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微。
温补肾阳药: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阳起石、紫石英、肉苁蓉、锁阳、海马、鹿鞭、狗鞭(黄狗肾)、蛇床子、雄原蚕蛾、杜仲、续断(川断)、狗脊、骨碎补、巴戟天、锁阳、鹿茸、山萸肉、菟丝子、紫河车、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蛤蚧、五味子、冬虫夏草等。
补阳方剂:右归丸、肾气丸等
此外,尚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血阴阳均虚等兼杂情况,亦是常见。所以补也得分清具体哪儿虚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补法。
还有虚中夹实,又当攻补兼施。
什么时候补
关于进补的时间,《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这句话,赵教授认为不应该单纯理解成春夏补阳,秋冬补阴,原意应该是“春夏秋冬,养阴养阳”,就是说一年四季都需要固护阴阳,所以说不拘时节,虚则当补!
另外,中医还有“冬令进补”的说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的自然规律,冬天就是“封藏”的季节,此时服用补药,更利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的说法。近年来比较风靡的膏滋药(膏方)就适合冬天服用。
药补不如食补
气虚者多吃补气的食物
补气食物大多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顔色多是白色或黄色。例如:
糯米、粳米、小米、薏米、扁豆、莲子、土豆、菌类(蘑菇、香菇、平菇)、鱼肉类(牛肉、鸡肉、鸽子、鹌鹑、猪肉、蛋类、鲫鱼、鳜鱼、青鱼、鲢鱼)、山药、红枣、麦芽糖、蜂蜜。
气虚者,不吃或少吃辛散的食物:香菜(芫荽)、大蒜、薤白、萝卜缨、生萝卜、胡椒、荜拨、槟榔等。
适当配合吃一些理气的柑橘类(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食品。
血虚者多吃补血的食物
补血食物顔色多为红色或黑色
常见的补血食品有乌骨鸡、黑芝麻、紫葡萄、龙眼肉、猪肝、红糖、赤豆、红枣、黑枣、熟藕、花生、桑椹、黑豆、发菜、胡萝卜、菠菜、金针菜、龙眼肉、动物的肝、血。
(红枣、黑豆既补气又补血。)
血虚者要少喝咖啡及茶叶。
阴虚者多吃补阴的食物
补阴的食物有:梨,甘蔗,黑芝麻,桑葚、豆浆,银耳,百合、燕窝等,荤菜有鸭子、甲鱼等。
对血虚及阴虚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阳虚者多吃温阳的食物
温阳的食物有:核桃仁(胡桃肉)、韭菜、虾、羊肉、海参、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如狗鞭、鹿鞭)
阳虚之人不吃或少吃生冷及凉性食物。
根据“吃什么,补什么”的道理,哪个脏器亏虚,可适当吃一些对应的动物脏器。如脾虚消化功能差,可适当多吃猪肚、鸡肫、鸭肫;肾虚者吃猪、羊腰子等,肝虚吃动物肝,血虚多吃猪血、鸡血等。
经方|方证|争鸣
赵鸣芳经方医坛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