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傅山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王铎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王铎临柳公权《辱问帖》傅山临柳公权《辱问帖》柳公权《辱问帖》释文:辱问,却道及碑本,兼虚奖逾涯,但深反侧。因见赵张,如虚奖之说为缘饰也,幸甚不具,公权呈。王羲之《伏想清和帖》释文: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北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顿历阳,尔耶?无缘同为叹。迟知问。运民不可得而要当得,甚虑叛散。顷为此,足劳人意。
本篇标题中所点出的“双峰竞秀”,涵盖的“双星子座”人物有两组:一是王铎和傅山,二是“二王”父子。
王铎和傅山的审美非常相近,预示了晚明时代“野怪之美”的登场。明代书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承元”,中期主要是“吴门”和“华亭”两大书派,书风平和雅正,以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伯虎和董其昌等人为代表。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文、祝的大字学黄山谷,文行楷而祝大草,皆有激越淋漓之风,但总的基调仍属正中见奇。晚期以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和张瑞图五人为代表的“野怪”之美。所谓“野怪”,强调的是个性张扬,他们的书法,无不宗法魏晋唐宋。其中王铎、黄道周和倪元璐更是被称为“三株树”,乃是同路人。令人感慨唏嘘的是,各自的人生结局大相径庭:黄道周、倪元璐杀身成仁,王铎降清成了“贰臣”,张瑞图因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坐赎为民,引疾告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了晚年,傅山隐居云陶洞,变身朱衣道人,拒不仕清。
傅山和王铎的书风主要学颜真卿和“二王”,王铎比傅山大十五岁,所以对傅山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令人不解的是,傅山对于同是“贰臣”的赵孟頫颇多谴责:“软美媚俗,熟媚绰约,自是贱态。”但傅山对于王铎从无任何微词,可见人情世故,即便是大家也在所难免。王铎、傅山的书风虽然有共通之处,但差异也非常明显,王铎重技、傅山重气,王铎重法、傅山重意,共同点是重神。古人把“形”称为形质,“神”称为性情,分别侧重“具象”和“抽象”。“神”是书写者的学识、修养、品格等集中体现,起主导作用,但“形”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两人在临摹过程中皆注重遗貌取神,无论是临“二王”何种法帖,皆不同于范本,都一样重视神韵,但取法角度不同,足堪回味。
王、傅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皆为竖式巨幅,气势奔腾,酣畅淋漓,差别在于,王铎不管如何擒纵,始终不离法度,字形跌宕穿插,每个字形是清晰可视的。傅山则突破了字形限制,完全变成“线”的缠绕、粗细和连断的对比。王铎存在由“字内”而及“字外”的对比,从单个字到整体感,傅山是从“字外”而到“字内”之比较,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xzjb/1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