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谷精草 > 谷精草功用主治 > 正文 > 正文

不是绘画,胜似绘画,她用绣针绣出扬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5 15:41:14
    

扬州刺绣能“绘出”水墨写意画?作为苏绣的重要流派之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独到之处?让我们沿着技能大师吴晓平的捐赠品——《草虫图》,一起追寻她与扬绣的故事。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年,扬州刺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扬州刺绣界,69岁的吴晓平是公认的能手。这位扬州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一幅绣作——《草虫图》。

《草虫图》

扬州刺绣有何特点?这是吴晓平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她看来,《草虫图》这幅典型的扬绣作品,可以帮助回答这个疑问。

据吴晓平介绍,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扬州刺绣和苏绣一样,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但在刺绣题材上,独具特色。

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以及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这两大特色。像这幅《草虫图》就属于水墨写意绣品,原作是“扬州八怪”画家之一李鱓。

——吴晓平

作为扬绣大师,吴晓平绣过多位“扬州八怪”画家的作品——郑板桥的竹、李方膺的梅、黄慎的写意人物……但最受吴晓平青睐的,还是李鱓的小品画。

李鱓花卉小品

李鱓的小品画着墨不多,寥寥几笔,却情趣盎然。就拿这幅《草虫图》来说,草叶是灵动的,纺织娘也是“活”的,如果拿放大镜看它的腿,腿细而有力——不是僵着的,而是柔软有力。

——吴晓平

对于吴晓平来说,她要做的是:如何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让绣品“不是绘画,胜似绘画。”

“好的画家,手上是有功夫的,别看画的内容简单,起笔落笔、抑扬顿挫都很有讲究。有些地方笔不到意到,笔墨看似断掉了,气韵却是通的。所以,要想通过刺绣把画家的画功表现出来,首先必须要读懂画稿,理解画意,观察笔的力道、色彩的微妙变化……”

《行旅图》

读的是画稿,心里浮现的却是线和针法:浓墨的部分要选粗一点的丝线,比如一根线的1/4,淡的部分要选细一点的丝线,像纺织娘那轻薄的翅膀,该选用一根线的1/32,线的粗细得逐渐增减,这样颜色才过渡得自然,可以采用虚散套针法,由粗至细,由疏至密……

吴晓平解释说,中国水墨画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指焦、浓、重、淡、清,“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刺绣和画一样,即使只有黑白两色,也要通过针法表现出虚实、层次,这样才能有水墨韵味。

《草菊图》

每天绣8小时,差不多绣了2个月时间,吴晓平才绣成了这幅《草虫图》。

刺绣就是这样,每天只能绣成那么一点点。而且绣的时候必须非常专注,一丝不苟,一针一线都不能差。虽说绣错了一针,可以再补几针盖过去,但感觉就会不对。真正好的绣品,不仅是像,而是“原汁原味”。

——吴晓平

如此一丝不苟地绣上8个小时,一天下来,会不会觉得累?

听到这个问题,吴晓平爽朗地笑开了:“因为全神贯注,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很快乐。”

吴晓平在刺绣

吴晓平说,现在年纪大了,一般一天最多也就绣个8小时,但更年轻些时,一天绣12个小时以上是常有的事。

“经常早上6点起来就绣了,一直绣到晚上12点才睡觉,真的是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刺绣。但一点不觉得劳神,可能是在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吧,像有些人擅长数字,有些人擅长文字,我就正好对刺绣还算有点悟性。”

17岁初中毕业后进入扬州绣品厂不久,吴晓平就展现了她在刺绣上的悟性。

《荷塘远眺》

进厂前,她也曾跟着外婆穿针引线,但真正学习刺绣,还是进手绣车间之后的事了。

因为活做得好,短短一年时间,作为学徒的吴晓平就从车间3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入精品刺绣车间工作,并成为扬州著名刺绣工艺大师陈淑仪的徒弟。

“师傅看我悟性不错,就重点培养我,经常把新的、难的刺绣交给我,让我尝试。”那时候的吴晓平整日坐在绷架前苦练绣技。年,进厂才3年的她参与绣制大型双面山水绣《庐山新貌》,作品在工艺美术展中获一致好评。

此后,作为厂里的刺绣能手,吴晓平不仅多次出国访问交流,主持、参与绣制的作品还引来多家媒体的报道。

双面绣地屏《海峤春华》

但在45岁,她却遭遇了人生的低谷。

上世纪末,扬州绣品厂改制,厂里安排45岁的吴晓平内退。

“那时候心里那个痛苦哦,简直是绝望。学了20多年的技艺,就这么没用了?!我甚至和领导说,我不要上班工资,只要能让我到厂里来刺绣,但是也没用,因为整个精品刺绣车间都撤掉了!”

丈夫的一句话,让吴晓平豁然开朗:“他说‘你想刺绣,为什么一定要到单位绣呢?在家不也可以绣?’我想想,对哦。”

正好一起下岗的有几个姐妹也舍不得丢掉这门手艺。于是,吴晓平的家成了大家“上班”的地方,女儿的房间腾了出来成了小车间,十几个人互相打气,坚持刺绣,硬是熬过了最难的一段日子,“现在手头留的一些作品,大部分都是那之后绣出来的。”

《扬州四景》

虽然已年近古稀,但吴晓平依然每天手不离针线。

“我算是幸运的,一辈子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过,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扬绣的太少,刺绣是慢工出细活,上手慢,绣成一件作品也慢,很多年轻人没有这个耐心。我的几个徒弟也是老徒弟了。所以,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来学刺绣呢?”

听闻上海正建设世界技能博物馆并在征集展品的消息后,吴晓平仿佛看到了一丝光亮。

希望这件绣品能在博物馆展出,吸引有缘的年轻人学习扬州刺绣。

——吴晓平

展品提供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能唤起更多青少年对传统工艺与技能的认识乃至热爱、传承与传播。

——吴晓平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

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馆越办越好,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技能,也展示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吴晓平

编辑:琦斐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gnzz/12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谷精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