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琮的用途的探讨是对其研究中分歧最大的方面。许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说自成一家。现将众多说法中较为典型的观点进行一下陈列,同时笔者也将提出来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和疑问以求教于方家。乾隆帝曾认为琮是在两人抬东西时用来作“釭头”的。光绪十八年,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引嘉庆年间文字学家钱坫的说法,“今世所传古玉‘釭头’,其大者皆琮也”。至此,“琮”之名称与实物算是合在一起了。乾隆帝的说法被周南泉先生否定了,他指出早在“辇辂舁竿”出现之前就有了玉琮。此外学术界关于其用途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车釭说”:日本学者滨田耕认为,琮是一种“有圆孔而方柱外形的实用品”,具体为何物说不清,但更倾向于《说文解字》中所谓的“车之釭”之形的东西[1]。“中霤说”:法国学者吉斯拉氏(G·Gieseler)由器形起源推测玉琮功能,认为琮是“原始汉民族住在小屋或洞穴的时代,在屋脚建有粘土制的圆筒形有形之物,或即烟筒”[2]。笔者认为,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器实属不易,但用它来做“烟筒”之物实在讲不通。即使作烟筒的表征之物也说不通——琮上繁复的纹饰与烟筒有何必然联系?“天文仪器说”:年,比利时学者密舍尔(H·Michel)提出观点,认为琮是《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中的“玉衡”,可以用来观测天象。已有学者指出这个观点有些牵强附会。吴大澂认为琮是与璿玑配套使用的,用以观测天象,占卜吉凶[3]。笔者在这里产生了疑问,既然琮与璿玑配套使用,为何出土时,它们不是成对儿出现?夏鼐先生对吴大澂的“天文仪器说”也进行了否定,认为用“玉璿玑”给这类玉器命名也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之为“牙璧”[4]。“织机机件说”:年,郭宝钧先生推测琮前身为木制的,“织机上之持琮翻交者”[5]。而臧振先生认为五千年前似乎还不会有装着“翻交持琮”机件的织机,至于所谓的“木琮”应该比玉琮早,就更不可能了[6]。“女阴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宗教史学界流行一种寻找“地母”、“谷母”、“女神”的风尚。安克斯认为琮象征着女阴性器,代表母系祖先。瑞典高本汉认为琮是藏男子性器之函,琮是“祖”的“宗器”。周南泉先生认为琮“代表女性生殖器是有可能的”,他更进一步设想良渚文化中围绕墓主一周的玉琮[7]可能表示“其后或妻妾宫女以物代人为墓主陪葬”[8]。然而“女阴说”并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臧振先生的理由是琮的大小形制多种多样,其纹饰也与女阴无关。这一点笔者能够理解和认同。可是关于他以余杭反山墓地“琮王”(M12:98)置于死者头顶[9]作为否定“女阴说”的论据,笔者便产生了质疑,这种放置是不是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有关?是否原始人有“人源于母体,而死后又回归母体”的观念(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时由头部开始,回归母体时理应仍从头部开始,因此置琮于头顶)?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尚欠有力的论证,有待于日后的细致考察。夏鼐先生认为琮对死者起着神秘的巫术作用,但这种观点未得到深入的论证[10]。林巳奈夫认为琮是宗庙祭祀中请神主凭依的器物,琮的中孔便是神灵凭依的小室,器表的鬼神面可起到保护死者灵魂的作用[11]。袁德星先生认为,女巫把草或数筹从玉琮中孔贯下,使其洒落在坛前,而后观察其散落的卦象。这样便发挥了“沟通天地的管道”的功能[12]。张光直先生认为琮的外方内圆象征天地的贯穿,琮上的纹饰则是帮助巫师上天下地的“三矫”,琮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13]。以南京博物院寺墩发掘报告为代表的意见认为琮是作为死者所有的财产随葬的,显示死者的财产和地位[14]。臧振提出疑问,这种想法是今人的观感还是原始人的目的?如果说是今人的观感,那么原始人是否还另有用意?如果原始人的目的便是如此,那琮璧等物在死者生前是做什么用的?应该有所解释[15]。总之,关于琮的用途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还需学界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臧振《玉琮功能研究述评》,《文博》年第5期。[2]同④臧振文。[3]吴大澂《古玉图考》年。[4]夏鼐《所谓玉璿玑不会是天文仪器》,《考古学报》年第4期。[5]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年。[6]臧振《玉琮功能研究述评》,《文博》年05期。[7]南京博物院《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年第2期。[8]周南泉《玉琮源流考——古玉研究之一》,《故宫博物院院刊》年01期。[9]《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年1期。[10]夏鼐《汉代玉器——汉代的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年2期,[11]林巳奈夫《东方学报》第六十六册,年。[12]袁德星《由礼地到通天——通天的管道》,《故宫文物月刊》年3月,页33-34。[13]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考古与文物论集》年页-。[14]南京博物院《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年2期。[15]臧振《玉琮功能研究述评》,《文博》年第5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xzjb/1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