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药典》
首次收载泽泻,其基源为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inn.。
版《药典》
修订泽泻基源学名为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版《药典》又将其基源学名种加词修正为orientale。
版《药典》
恢复收载Alismaplantago-aquaticaLinn.,并规范了Alismaorientale(Sam.)Juzep.的中文名。
注:检索东方泽泻A.orientale(Sam.)Juzep.学名历史沿革可知,其是泽泻A.plantago-aquaticaLinn.的变种。
77版《药典》为什么只修订泽泻基源学名?77版《药典》泽泻起草说明截图
起草77版《药典》泽泻标准的专家认为目前所用泽泻系其变种,且福建、四川等地所产的泽泻均为A.plantago-aquaticaLinn.var.orientaleSam.,因此修订了63版《药典》泽泻基源学名。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截图
早期《药典》植物药基源名称多参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这本书,故77版《药典》泽泻基源只修订了拉丁名。后来《中国植物志》编写时将Alismaorientale(Sam.)Juzep.的中文名定为东方泽泻,但《药典》至年版泽泻基源名称均未修订,因此也造成了其基源中文名与《植物志》无法对应的现象。
东方泽泻、泽泻与建、川泽泻的对应关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orientate(Sam.)Juzep.或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inn.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川泽泻药材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中国药典》年版一部
《本草纲目》[别录曰]泽泻生汝南池泽。五月采叶,八月采根,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恭曰]今汝南不复采,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颂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秋末采根暴干。明代《本草蒙筌》记载:“淮北虽生,不可入药。汉中所出,方可拯疴。”
清代《闽产录异》记载:“药称建泽泻,以建安瓯宁者为道地。”民国《药物出产辨》记载载:“产福建省建宁府为上,其次江西省,四川省均有出产。但甜味以四川为浓厚。市上所用者,以福建为多。”在年的《四川经济月刊》中有记载:“年产在百万斤以上者,计有川芍、泽泻二种。”《中药志》记载:“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四川、贵州、云南产者称川泽泻。福建产个大,圆形而光滑,品质较佳;四川产量较大,供应全国并部分出口。”魏晋南北朝时期,泽泻从最初的河南地区向周围的陕西汉中、甘肃泾川及安徽黄山迁移,而各地区以陕西汉中所产泽泻药效最好。在唐宋时期,泽泻的产地进一步扩大至陕西、安徽、山东、江苏、福建各省,并且仍以汉中泽泻为佳。明清时期至现代,泽泻产地基本固定,福建、四川与江西逐渐发展为泽泻的主产地,其中福建所产泽泻由于个大、药效好,被作为道地药材,而江西泽泻由于是从福建传入,药材形态相近,因此也被称为建泽泻。张娜娜[4]根据DNA条形码技术进行比对,证明川泽泻与建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不同种植物,川泽泻基源为A.plantago-aquaticaLinn.,建泽泻基源为A.orientale(Sam.)Juzep.。张龙辉[5]实地采样调查并反复核对《中国植物志》和《福建植物志》,鉴定出福建栽培的泽泻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Sam.)Juzep.和泽泻A.plantago-aquaticaLinn.,其中以东方泽泻为主。东方泽泻A.orientale(Sam.)Juzep.
野外标本采集地分布
泽泻A.plantago-aquaticaLinn.
野外标本采集地分布
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数据来看,东方泽泻与泽泻野外分布范围基本一至,甚至有伴生的现象。
前有老专家调研认为建泽泻、川泽泻基源均为东方泽泻,今有DNA分子鉴别认为建泽泻基源为东方泽泻、川泽泻基源为泽泻。但安同学认为建、川泽泻与东方泽泻、泽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心存疑问,期待有机会去产地印证。
参考文献:[1]中国药典、、、年版[2]本草纲目[3]金立阳,汪英俊,李存玉,郑云枫,彭国平,陈伟.《中国药典》中泽泻药材的基原考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6(15):-.[4]张娜娜,辛天怡,金钺,谷巍,宋经元.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系统的泽泻种子鉴别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01):18-23.[5]张龙辉,陈宝钢,刘克强,李书平,荣俊冬,郑郁善.泽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J].亚热带农业研究,,9(03):-.本草安同学安同学的小金库?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xzjb/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