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
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四时、各证用药
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风
1风证——防风、荆芥
2风热——薄荷、双花
3风寒——羌活、薄荷
4风湿——羌活、白芷
寒
1寒证——生姜、葱白
2实寒——麻黄、桂枝
暑
1暑邪——西瓜、荷叶
2暑冷——香薷、薄荷
3暑风——荆芥穗、薄荷
4暑湿——通草、薏米
5暑热——石膏、黄连
6暑泻——厚朴、扁豆
湿
1湿邪——猪苓、泽泻
2寒湿——官桂、茯苓、猪苓
3湿热——滑石、石膏
4风湿——防风、萆薢
燥
1燥邪——黄芩、生地
2暑燥——乌梅、麦冬
3燥渴——天花粉、生石膏
4燥干——沙参、冰糖
火
1火邪——黄芩、黄连、黄柏
2气分火——石膏、知母
3血分火——丹皮、石膏
4三焦火——栀子、黄芩
5心火——牛黄、犀角、黄连
6肝火——龙胆草、栀子
7胆火——龙胆草、栀子
8肺火——桑叶、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黄连
10小肠火——木通、生地
11大肠火——大黄、元明粉
12脾火——石斛、胡黄连
13肾火——知母、黄柏
14膀胱火——滑石、木通
头部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蔓荆子、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荆芥穗、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黄芩、荆芥穗、薄荷
11头角痛——柴胡、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川芎、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黄芩
2目疼——菊花、玄参、茺蔚子
3目干——生地、元参
4目翳——蛇蜕、蝉蜕、木贼
5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细辛
7目赤——红花、赤芍
8目暗——熟地、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川芎、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荆芥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黄芩
2鼻塞——辛夷花、薄荷、丝瓜谈、细辛
3鼻渊——苍耳子、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薄荷
2耳脓——龙胆、木通、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苦丁茶
4耳疳——雄黄、牛黄、白矾
口病用药
1口糜——生地茵陈
2口疮——黄连、人中白
3口臭——佩兰、连翘、香薷
4口苦——黄连、栀子
5口甜——佩兰、石斛、黄连、黄芩
6口辣——桑皮、地骨皮
7口咸——知母、黄柏
8口酸而苦——龙胆草、柴胡、青皮、灯芯
舌病用药
1舌胀——百草霜、海盐、蒲黄
2舌长——冰片、黄连、菖蒲
3舌短——人参、附子、肉桂
4舌疮——黄柏、白矾、青黛、外敷
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一、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黄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
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
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五、咸
1、咸以软之
芒硝:软坚通便(肠)
牡蛎:软坚消痞(胆)
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
水蛭:活血化瘀
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35类同性药:
1、麻黄、桂枝
麻黄辛温发汗,通阳散寒,祛营中寒邪;桂枝辛温解肌,祛卫分风邪,行阳活血,为血中气药,能引血中之寒外达。相须相使,增强散寒发汗,温经宣痹作用。
2、荆芥、防风
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协同增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并可祛肌表之风,而治皮肤痒疹。
3、麻黄、细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4.川芎、白芷
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天麻、川芎
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熄而头痛平,二者共奏平熄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6.苏叶、香附
苏叶散寒解表;香附理气舒郁,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7.金银花、连翘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治风温病,表里俱热,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黄芩、桑白皮
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白皮泻肺中郁热,可佐黄芩清肺,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桑叶、菊花
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山栀子、丹皮(桑叶、丹皮)
山栀子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丹皮、大黄
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两者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青蒿、黄芩
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夏枯草、蒲公英
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二者合用清火解毒更强。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14.胡黄连、银柴胡
胡黄连入血,清阴分伏热,银柴胡凉血,清肝胆虚热,二药合用,可治内伤劳热骨蒸,午后潮热,夜热早凉,手足心热,盗汗,小儿疳热等症。
15.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热,润而不燥。桑白皮偏入气分,泻肺中邪热;地骨皮能入血分,清肺中伏火,治肺热阴伤,喘咳气逆。
16.栀子、黄柏
栀子清肝经之郁火,黄柏泻脾之湿热,相伍能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治疗阳黄热重于湿,尿赤,下焦热淋等症。
17.生地、大黄
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大黄泻下热结,降火凉血,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治疗心胃火炽,阴伤火炎之出血。
18.大黄、黄连
大黄、黄连苦泄胃热,泻火止血。主治胃火内燔,迫血妄行,以及肺胃热盛,吐血、咯血,口舌生疮等症。
19.青蒿、白薇
青蒿、白薇清透气营伏热,治温病后期,高热己退,低热不清,午后为甚,热郁气营,或内伤劳热。兼有阴伤者配鳖甲、地骨皮。
全瓜蒌、薤白
全瓜蒌、薤白豁痰散结,通阳宣痹,治疗胸痹证,临床以胸闷胸痛,舌苔浊腻为主症,如胃炎、肺气肿、冠心病具有以上特点者均可应用。
石膏、知母
石膏辛寒透热,知母苦寒降火,二者合用,清胃除烦,治胃火内盛,阳明气分实热,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大。
黄连、黄芩
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清肺胃之热,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所致的身热,头面红肿焮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吐衄发斑,神识昏迷等症。
知母、黄柏
知母、黄柏清利下焦湿热,治热淋,尿频急疼痛;配肉桂化气行水,治湿热癃闭;肾阴不足、水亏火旺,配生地、龟板滋阴降火。
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动则为甚,汗多,语言无力。
白僵蚕、白芷
白僵蚕、白芷祛风通络,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齿痛,可随寒热兼夹主次配药,亦治湿浊下注,妇女白带。配生川草乌各1.5克、生甘草10克(白僵蚕、白芷各10克)研成粉剂,分成9包,1日3次,每次1包,用绿茶送下,有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治风寒头痛、偏头痛。
26.天麻、豨莶草
天麻、豨莶草平肝熄风。主治肝风眩晕,手指麻木,以及血管硬化、血压偏高等;伴见头皮、手足麻木者,重用豨莶草;伴见头昏晕痛、目花者,重用天麻。
白僵蚕、地龙
白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络,治风痰入络,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等。
苍术、厚朴
苍术苦温性燥,除湿健脾,升运脾气;厚朴苦温性散,化湿除满,和降胃气。共奏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治湿困中焦,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恶不食,口黏,舌苔厚腻等。
29.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温胃散寒,理气和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合用可治寒凝气滞,胸闷胁痛,喜温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附子、干姜
附子辛热,走而不守,回阳补火,散寒除湿;干姜辛温,守而不走,温中回阳通脉,二者协同增效,可回阳救逆,祛寒破阴。
当归、白芍(当归、川芎)
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以养为主,治疗肝病、胁痛、风痹、月经不调等病。川芎、当归并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
肉苁蓉、当归
肉苁蓉、当归润肠通便。主治虚人、老人,肠燥津枯便秘。
三棱、莪术
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结更强,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心腹诸痛,腹部肿块,妇女经闭经痛。
穿山甲,王不留行
穿山甲性走窜,可活血通络,宣通脏腑,力达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脉,逐瘀开闭,合用祛瘀通络之功更强,治疗气血瘀滞所致之癥瘕积聚、痈肿、妇人经闭、痛经、产后乳汁不下。
补骨脂、胡桃肉
补骨脂温肾暖脾,壮阳止泻,纳气平喘;胡桃肉养血益气,补肾填精、敛气定喘,两者刚柔相济,功能补肾壮阳,纳气平喘,强健筋骨;主治肺肾两亏之虚喘、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