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谷精草 > 谷精草药材基源 > 正文 > 正文

吕雄治疗痤疮经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2 15:13:09
精准祛除白癜风攻坚战 http://m.39.net/news/a_6185390.html

编辑推荐语

吕雄教授认为痤疮虽病邪袭于表,然病根在于内,认为痤疮病机特点为郁、热、瘀。早期气滞湿热,气血内郁;血郁日久则生内热;燥热内灼煎熬血液成块,后期则见瘀血内阻。总体演变过程为血郁湿热,热毒内蕴,血热瘀阻。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活血散瘀。吕教授辨证论治采用经验方消痤饮加减治疗。

[摘要]总结吕雄教授治疗痤疮的辨证论治及用药经验。吕教授认为,痤疮虽病邪袭于表,粉刺发于皮,然病根在于内,认为痤疮病机特点为郁、热、瘀。早期由于气滞湿热,气血内郁;血郁日久则生内热;燥热内灼煎熬血液成块,后期则见瘀血内阻。其总体演变过程为血郁湿热,热毒内蕴,血热瘀阻。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活血散瘀。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经验方消痤饮加减,以调理患者体质,从而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好发于青壮年,又以青春期女性患者较为多见。多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易反复发生,常因饮食不节、长期熬夜、月经前后加重。皮损形态多样,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破溃时遗留色素沉着,经久难愈。研究显示,13~35岁青年痤疮发病率高达95.56%。该病虽有自愈性,但因其病损的特点容易影响美观,时常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吕雄教授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用经方和合方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对于痤疮的治疗,其主张从外病内治法出发,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及患者体质的不同,采用自拟经验方消痤饮加减辨证,用药颇具岭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从外病内治法论治痤疮经验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痤疮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郁乃痤。”认为本病是由本有汗出且又感受风寒湿邪,汗出不畅,邪气郁滞于体内所致。《肘后备急方》云:“年少气充,面生疱疮”,认识到痤疮发病与青春期气血旺盛、阳气充足有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古人认为痤疮病位多在肺,其主要病因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郁积生热。治疗上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经典治法。历年来,各方医家在痤疮的病因病机方面的论著较多,提出痤疮发病与五脏气血阴阳的失衡有关,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等经典方剂,配合中药外治法、针灸、刺络拔罐、耳穴等,常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吕教授从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分析出发,提出痤疮病机演变的特点,具体如下。

1.1血郁湿热

吕教授认为,痤疮发病多源于患者或久居湿地,特别是岭南气候炎热多雨多湿,加之沿海地区嗜食海鲜、腌制发物等酿痰生湿之品;或青少年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当脾胃功能失常,肝脾不和而致中满内热,血郁湿热日久,循经上蒸头面而发为痤疮。此病机特点多见于痤疮发病初期青春期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红,局部肿痛,痤疮类型以粉刺、丘疹为主。

1.2热毒内蕴

青壮年人体内阳气相对充盛,阳主升发,若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加之长期熬夜易致肝气郁结,气滞不舒,津液不行,与体外湿气相结,酿生湿热,湿热郁于内而化火,火热动血,血热妄行,表现为头面部则为痤疮;热为阳邪,热盛则红,发病骤急而热烈,蔓延迅速,故见患者痤疮爆长;此多见于痤疮发病中期,面部多见脓疱、结节;热灼心经,热微则痒、热甚则痛,故患者常有瘙痒、疼痛不适等症状。

1.3血热瘀阻

《医林改错》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久病必瘀,肺胃血热久郁皮肤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热瘀阻,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则脉不通畅,皮肤失养,血瘀之象环生,则可见面部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局部皮肤粗糙如鳞,肥厚,苔藓样变。

综上,吕教授认为痤疮病机特点可总结为郁、热、瘀。早期由于气滞湿热,气血内郁;血郁日久则生内热;燥热内灼煎熬血液成块,后期则见瘀血内阻。

2组方用药特点

吕教授临证多以自拟经验方消痤饮加减化裁,治疗各型痤疮。消痤饮以清热凉血的蒲公英、牡丹皮、生地黄等为主药。痤疮多因气滞湿热,郁于体内不能外达所致。热为阳邪,其易发生在人体头面部及体表,因此方中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蒲公英为君药,取其具有轻清宣散上浮、上达头面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还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的作用。牡丹皮味苦、甘,性微寒,归心、甘、肾经,具有清血中浮热、活血散瘀的作用,善行血中之气。《本草纲目》记载其“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解毒散结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玄参可抗炎、解热、抗氧化,可用于寻常皮肤炎症治疗。

古语有云:“一方草药治一方病”。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阳光雨水充足,植物生长茂盛,形成了别具岭南特色的中草药。吕教授结合岭南地理环境及当地人的体质特性,根据“三因制宜”及“天人相应”的理论,在临床上运用岭南中草药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如痤疮初期,以湿热血郁为主,病位在肺胃,可清肺胃热,调理气机,根据患者中焦气机郁滞,胃脘痞闷不舒,多合用四逆散加减,重用枳实,加用厚朴、桔梗、莱菔子等行气散结之品;体内湿热痰浊较重,湿邪困脾,头身困重,则加用五指毛桃、布渣叶、茯苓、半夏、薏苡仁、玉米须等健脾化湿,使正气鼓动,祛邪外出。

中期热毒内蕴较重,皮损泛红并伴有疼痛,则多用苦寒之品如穿心莲、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生地黄等清热解毒利湿;对于湿热交蒸,湿重于热者,多选用土茯苓、鱼腥草、金钱草、珍珠草等药物清热利湿;起居失调,长期熬夜,则加用茯神、远志、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安神之品。

后期湿热瘀阻,气血运行不畅,痤疮成结节状,则加用半枝莲、郁金、两面针、龙利叶、王不留行、皂角刺等凉血活血;血瘀日久,阴虚内燥,加用麦冬、百合、沙参等;若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则加益母草、牛膝、路路通、桃仁、红花、鸡血藤等以调理冲任,行气养血。

3病案举例

女,22岁,广东台山人,年11月12日初诊。颜面部痤疮反复发作1年余。症见:额、面颊、鼻周、下颌等处暗红色丘疹及结节,内可见少量脓液,间见凹陷性瘢痕。患者自诉与月经周期有关,经期前加重,布满面部并蔓延至后背。时有痛经,小腹胀痛,灼热感,经量较多。平素喜食辛辣煎炸和海鲜之品。情绪波动大,伴口臭,口干口苦,纳可,眠差,大便干,两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诊断为粉刺(湿热内蕴证)。治法:清肺胃湿热,凉血软坚散结。以消痤饮合四逆散加减。组方:蒲公英20g,水牛角20g,生地黄20g,牡丹皮18g,玄参15g,柴胡20g,赤芍10g,枳实10g,甘草1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荷叶10g,艾叶10g,侧柏叶10g,布渣叶20g,共10剂,日1剂。另嘱患者清淡饮食,禁辛辣刺激海味,畅情志,足睡眠。二诊:患者诉面部痤疮情况较前缓解,新发较少,皮损好转。肩背部出现瘙痒不适症状,夜间较明显。舌红,苔黄,脉滑数。以前方合用自拟经验方消风饮加减,予7剂。三诊:颜面部痤疮继续消散,脓疱无新发,面部痘印颜色较前变浅,背部瘙痒改善。诉既往经前痤疮加重,而本次服药后经前无新痤疮长出。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滑。治疗以初诊方加用熟地黄20g、布渣叶10g、白芍10g、茯苓15g、枸杞子10g、益母草20g、牛膝20g,仍予10剂,先服5剂,后隔日1剂。此后仍以前方加减治疗2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诉面部痤疮已消大半,基本无新发,痘印颜色变浅。后介绍其友人来门诊,道其痤疮已基本消失。

按:此患者正值青年热盛之时,素体气滞湿热加平素饮食习惯,湿热体质为本,毒瘀痰结为标,其发病特点符合吕教授“郁、热、瘀”理论,故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效果。初诊运用消痤饮加减,在治疗时不忘顾本,在重用生地黄、水牛角等凉血药的同时,加用四君子汤健脾护胃。缘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调脾胃以助清湿热。患者平素情绪波动大,故加四逆散疏肝理气,调理气机。结合患者平素有痛经,经量较多,经期前后痤疮加重,故调理冲任,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二诊患者面部痤疮症状较前改善,新发较少,方已见效,当守方继进。考虑患者肩背部瘙痒不适症状,加用自拟经验方消风饮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三诊患者经前已无新发痤疮症状,当继续与原方加减,患者经后气血亏虚,加牛膝、益母草、枸杞子等补养气血。后考虑痤疮消退非一日之功,故嘱其续服前方以巩固疗效。

4总结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与内分泌失调、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和感染、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胃肠功能障碍、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免疫反应异常等原因有关。急性发作期很多患者会采用西医治疗,而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抗雄性激素或维甲酸等药物治疗,其疗效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痤疮预后问题,且不良反应较大。吕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灵活运用消痤饮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吕教授认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尤其是对于痤疮这种与生活习惯和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而言,“病虽在外,治当从内”,除了中医药治疗外,更应该加强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指导患者清淡饮食,控制情绪,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治愈痤疮、防止复发有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47号]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7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俊玲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源于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ycjy/8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谷精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