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书家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而存在。有清一代,碑学兴起,时移世易,帖学重新勃兴,由此来看,碑帖融合而不偏废,成为众多书家的选择,知己知彼,各有侧重,方能成就自我。
于右任书法冶碑帖于一炉,主攻魏碑的同时,大胆将篆、隶、草法植入,最为得力于《石门铭》,气势开张,笔画率意,纵意所如,从容大气。以笔墨模拟刀意,可谓一绝。
谢无量书法很难说出是宗法哪一家,得天真浪漫之趣,随心所欲,欹侧生姿,却是情味十足,可读而不可直接临习。
叶恭绰崇尚碑帖结合,点画劲健,方整峻拔处似碑,气息温雅流畅,精美到位,有帖牍余韵,字如其人,雍容大度,自有一种风范。
郭沫若也是碑帖结合的大手笔,不易说出得力于哪家,细思量,得法颜米苏三家居多,将颜的雄放和苏的厚实巧妙结合。大字值得推许,故招牌和对联尤见精彩之作。
沈尹默的象征意义大于本身的意义,在碑学大潮行将消退之际,重新倡导“二王”。其实他本人也写碑,汉碑、魏碑和唐碑皆有,没有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故自有高格。
容庚是岭南篆刻大家邓尔雅的外甥,家学渊源,耳濡目染,金石文字先入为主,基础扎实。曾主编《金文编》,故而金文创作驾轻就熟,以笔代刀,古意盎然。
商承祚是文字学大家,又擅长篆书,乃顺理成章之事。此联高古静穆,将字形置于界格之中,形成疏密对比,静中显动。
顾廷龙乃篆书妙手,大小篆化合运用,笔画均匀,字形跌宕,各有所取,然静穆古雅之气,最为难得,文气难掩,余韵徐歇。
马一浮平生学问过人,读书涵养气质,书法自有一种境界,以气驭笔,不同凡响。篆隶行草诸体皆擅,看似平淡,然笔法严谨,自有一股奇宕之气,先声夺人。
马叙伦尺牍,字里行间透露出个人气质,古意荡漾,甚为难得。多数字独立,不相连属,笔断意连,字形以巧守拙,不作怒张异态,不为夸张而夸张,自有一种情致。
章士钊书法难得一见,学颜真卿、何绍基而能自我挥运,雄秀奔放,朴茂中灵动,灵气洋溢。
沙孟海书宗颜鲁公和章草,老辣分批,雄放天然。在轻重、粗细、方圆和长短对比的经营上有独到之处,喜用点画和短画来调整节奏,看似无意,实则有诸多经营之妙。
以上所列,皆为大家。所谓大家,就是要有大家气象。“书如其人”乃至“人书合一”。大家要有大格局,要审时度势,敏锐地把握时代潮流,成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于右任行楷对联
释文:乾坤垂覆载;物我俱忘怀。于右任。
谢无量行楷对联
释文:身为游忙翻得健;客留春住抵还家。崇正先生嘱。无量。
商承祚篆书对联
释文:风高虎出谷;日入鸡在栖。晓峰兄嘱正。商承祚。
章士钊行书对联
释文:晓径烟峦成掩冉;晚春云物贮清嘉。章士钊。
顾廷龙篆书横幅
释文:延春之阁。建丞先生法正。戊辰元日,顾廷龙,时年八十五。
沈尹默节录《世说新语》扇面
释文: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小令史,道真超用之。子猷先生雅嘱,即乞正之,尹默。
叶恭绰行书立轴
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释文:程子称司马温公为九分人,又称为脚踏实地人。盖经天纬地,非鹜高远谈奇妙之郎,能踏实(地)便是奇才。肖波世长嘱。叶恭绰。
容庚临《旂鼎》立轴
释文:唯八月初吉,辰在乙卯,公赐旂仆。旂用作文,父曰:“乙宝尊彝”。子子孙孙永宝用。国强同志正篆。容庚。
沙孟海集沈休文陶弘景诗轴
纵厘米,横33厘米。释文:出入为都,师友灵圣;栖迟闲远,咀咽琼芝。
沈休文与陶弘景书,沙孟海写于西湖寓斋,年九十二。
马叙伦手札
释文:日者承顾,失讶为罪。惠藻扇页,敬领感谢。委书扇页缴奉,草草殊不足观。即颂。小藩先生方家暑绥,不一。弟马叙伦启上。七月二日。
马一浮篆书屈原《九章》立轴
释文: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癸卯初春,蠲戏老人书。
郭沫若行书对联
释文:国有干城扶赤帜;民之喉舌发黄钟。
初梨我兄嘱。郭沫若。
(原标题:笔墨真章)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子颐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