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谷精草 > 谷精草栽培技术 > 正文 > 正文

中药资源大典华南叶下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 14:07:24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叶下珠

Yexiazhu

PHYLLANTHIURINARIAEHERBA

阴阳草、假油柑、真珠草。

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的干燥全草[1]。

本品以“真珠草”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珍珠草,一名阴阳草,一名假油柑。此草叶背有小珠,昼开夜闭,高三四寸,生人家墙脚下,处处有之。癸亥,予寓西溪(今浙江、安徽、福建一带)看地,见山野间道旁有小草,叶如槐而狭小,叶背生小珠,如凤仙子大,累累直缀,经霜辄红,……始悟此即真珠草也。薄暮取视,其叶果闭。”《植物名实图考》载:“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本草记载与现今所用叶下珠基本一致。

叶下珠花果枝图花雌雄同株;萼片6;雄花2~4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0.5mm,基部有苞片1~2枚;雄蕊3;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雌花单生于小枝中下部的叶腋内;花盘圆盘状,边全缘;子房卵状,有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顶端2裂。蒴果红色,表面具小凸刺,有宿存的花柱和萼片,开裂后轴柱宿存;种子橙黄色。花期4~6月,果期7~11月。(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茎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枝倾卧而后上升;枝具翅状纵棱。叶片纸质,呈羽状排列,长圆形或倒卵形,顶端圆、钝或急尖而有小尖头,近边缘或边缘有1~3列短粗毛;叶柄极短;托叶卵状披针形。生于海拔m以下的旷野平地、旱地、山地路旁或林缘。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叶下珠药材图

长短不一,根茎外表浅棕色,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2~3mm,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长椭圆形,尖端有短突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有白色短毛,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干缩。有的带有三棱状扁球形或黄棕色果实,其表面有鳞状凸起,常6纵裂。气微香,味微苦。(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向阳,以深厚、排水良好的黄色夹砂土为佳。

2.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

3.病虫害叶下珠的病虫害较少,一般不需防治,但应注意在冬季枯苗前采收。

夏、秋两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叶下珠粉末图

粉末黄绿色。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多为平轴式,少数不等式,副卫细胞3个;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角隅处增厚;中柱鞘纤维成束或散在,长梭形,两端长渐尖,长~μm,直径16~26μm。壁厚,平直,非木化;木纤维多成束,长~μm,直径13~20μm,壁稍厚,木化,具单斜纹孔或短缝状纹孔;导管为螺纹、网纹、孔纹、少数环纹导管,壁木化;叶缘表皮细胞有的分化为单细胞非腺毛,长约65μm,基部直径约30μm,壁具角质纹理;小枝上非腺毛1~5细胞,长40~cm,直径约28μm,有的具壁疣;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3~20μm,棱角较钝。(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微苦、甘,凉。归肝、脾、肾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用于肠炎,痢疾,泄泻,热淋,石淋,肾炎消肿,目赤,夜盲,小儿疳积,眼结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1.保肝作用叶下珠及其复方制剂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作用,能明显减轻肝细胞病理损害,说明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叶下珠甲醇提取物的保肝作用最强。

2.抗病毒作用通过抗病毒、抗乙肝表面抗原试验,说明叶下珠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并且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

3.抗氧化作用叶下珠水提取物1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抑制率为90.9%,对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率达20.5%,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62.5%,说明叶下珠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水溶性成分。

4.抗肿瘤作用0.5~20μg/ml叶下珠水溶性成分具有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5.抑菌作用0.5g/ml叶下珠水提取物对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及产超光谱酶革兰阴性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

以上节选自《新编中国药材学》获取更多药材知识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zpjs/8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谷精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