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入药有镇痛、止咳、利尿、解毒等功效。主治:镇痛;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别名:地黄连、牛金花、断肠草、八步紧、雄黄草、山黄连、假黄连、小野人血草、黄汤子。
来源:罂栗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的带花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江苏、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处干燥,切段。
药材性状:白屈菜药材的根圆柱形,多有分枝,密生须根。茎干瘪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1~2回羽状分裂,裂片近对生,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脉上尤多。花瓣4,卵圆形,黄色;雄蕊多数,雌蕊1枚。蒴果细圆柱形。种子多数,卵状,细小,表面黑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化学成分:含白屈菜碱、白屈菜红碱、血根碱、氧化白屈菜碱、原阿片碱、β-别隐品碱、DL-四氢黄连碱、小檗碱、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另含皂苷、强心苷及黄酮醇、白屈菜醇等。
白屈菜的作用临床应用:用量9~18克,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用治胃脘挛痛,咳嗽气喘,百日咳、水肿。
药理研究:白屈菜和白屈菜碱均具有类似吗啡的镇痛作用;白屈菜总提取物有利胆作用;白屈菜注射液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白屈菜总生物碱有镇咳、平喘作用;白屈菜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均具抗炎作用;白屈菜粗制剂在体外可抑制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其他革兰阳性细菌,在体内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白屈菜的甲醇提取物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S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配伍药方:1.治慢性胃炎,胃肠道痉挛性疼痛。白屈菜、橙皮。上药按2:1比例,用50%乙醇浸泡,制成酊剂(每1毫升含生药毫克),每次5毫升,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胃癌:白屈菜八分,蒲公英、刀豆壳各三钱。水煎服。(《文堂集验方》)
3.治肠炎,痢疾:白屈菜12克,叶下珠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版)
使用禁忌:生药有毒,使用请注意。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zpjs/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