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谷精草 > 谷精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端午读诗彼采艾兮,她去采艾草去了呀初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23 12:11:53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春秋时期《诗经.王风.采葛》诗文漫读:这首诗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那个采葛的人呀,一日不见你,就像三个月呀。那个出去采萧草的人呀,一日不见,就像三个季节那么长呀!那个出去采艾草的人儿,一天不见,好像三个年头啊!初衣解诗:诗经的王风,是说的东周时期的民间歌曲和民谣,在田间地头,或者是在战争的间隙里,年轻的农人或者壮丁在政治之外唱的生活歌曲,简单,动人。而民间的歌曲最大的表现力,就是感情。至于说,当时的那种感情,是爱情,是友情,现在已经不可考。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类是先有感情才有文字和语言,表达是越来越精细和繁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现象,一是越往古代推,文字歌吟的表达越简单,越往民间走,民谣也就越简单越有力度。周朝才逐渐有完备的婚姻制度,而据说周公是因为看到民间的很多现象太不像话,才制定了所谓的婚姻的礼仪和标准,从上层社会开始流行起,到了明清两代,固定成中国传统的婚姻标准。但是我们在这个制度之外一定要看到这样的现实,婚姻制度的起源是针对爱情来的,而在民间,爱情和相思和人类一切隆重的感情是一样,是人生天然的动力。这也就不难想象,在东周时代的民间,人们大胆的表现着自己的思念。在田头在旷野,我们听到这样嘹亮的歌声。那个出去采草的人儿,我一天没有看到你,就像过了好几个月一样啊!是不是有那种信天游的味道?那么我们就来猜想一下,这个出去采草的人是男是女呢?这个唱歌的人是男是女呢?在古代的原始社会,男的主要是狩猎,而女性主要是采集植物的根茎,制作食品或者是保暖的衣服。如果这首诗歌是骑在了更古老之前,那一定是个小伙子唱歌,来思念自己心中甜美的姑娘。但如果是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农业时期,男人也种植农业,那么很可能就是思念丈夫和情郎的女子,焦灼的等待外出的爱人。但也有另外的一种含义,大家都是干着活的人,建立了良好的同事和友情,我没有看到你一起工作,心中惘然若失,那种纯真质朴,也理所当然。总之至少在东周,或者东周以前,大家普遍的都要采葛,采艾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葛是一种很好的根茎有淀粉的食物,植物的茎叶,是可以提炼出来做纺织衣裳的。那么采萧和采艾是做什么呢?青嫩的萧草和艾叶,可以当做蔬菜,当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夏天里炎热的季节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这古代医疗条件和医学并不发达的时候,艾草成了普通民众的救命草,因为它的香气可以抵抗很多潮湿郁闷引发的疾病,可以让食物,保持稍微久一点的鲜度。而不可否认的是萧草和艾草,在燃烧以后发出的香气,令人愉悦,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祭祀用的物品。比如每年的端午,家家用艾草辟邪,有些地方还用艾叶做天然添加剂,将食品染成绿色。所以这首诗经里的采葛采萧和采艾,也应该是现在农历中的45月份。当然都周朝的日历和现在的日历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很夸张,但是却流传千古的说法。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个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反正中国古代的月都是以月亮的圆缺为周期。一天不见你,就好像经历了90个一天。很猛很夸张。不过这也想得出,情感的确很焦灼。当代的人为情所困,何尝不是如此。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放在现在解释就是三个秋天,相当于36个月,大三年。但实际在周朝之前,秋是指一个作物成熟季,大约也是三个月。这句话的解释是,一日不见,谷物仿佛熟了三次呀,相当于9个月。一日不见如三年兮,周以前的年,可比现在的年要短,那个年纪可说的是谷物一熟一年。不过随着历法和农业的进步,我们通常现在所说的年就是天的周期。虽然古代的三秋比现在的三个秋天要来的短暂,但对于被思念牵挂的人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漫长的。一日三秋就这么流传了下来5月艾草长满了沼泽山坡,那青翠的颜色,青翠的芬芳,让思念的忧伤浓郁的如同夏天。看见那些可爱的芳草,新鲜娇嫩的颜色,摇曳在自己的身边,你怎么不会动那些离人之思?艾草成片生长茂盛的时候,别有一种清新少女的美丽。如果我告诉你,形容一个人楚楚动人,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叫做“少艾”。像那季节里最鲜嫩的美丽呀!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要莞尔一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hxcf/11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谷精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