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保先生有活力,生活里平易近人;有新的理念,教学上认真严谨,言传身教,非常有敬业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中国现代陶艺重要的践行者,寻求着艺术创新的道路,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吴天保艺术回顾展(-)
访谈录·第7期
在教学与创作中思变
口述/吕品昌
吴天保老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同事。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而且非常理性、非常严谨、非常有敬业精神的一位教师和学者。
我记得我刚来到陶瓷学院读书的时候,吴老师就已经是我们陶瓷学院的一位教师了,他相比较当时的尹一鹏、周国桢来说,更加具有活力,跟我们的关系非常近,上课的时候也跟我们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所以我们都愿意跟他交心,谈论一些学术上的事情。记得那年(年),他是从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回来,当时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我们就觉得特别的新鲜,跟他的这种交流特别有收获,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年5月,随郑可先生赴河北邯郸鹏城美陶厂,左起:吴天保、郑可先生、周国桢
备注:郑先生从年开始每年去彭城一至二个月,第一次是年,是为北京饭店做陶瓷雕塑,一直到年为首都机场壁画创作。郑先生每次去主要是给美陶厂的员工上课,指导素描速写,浮雕圆雕创作,很系统,他还经常带上一些他的学生,其中就有艾未未、吴天保、奚聘白等——根据清华美院雕塑系杜红宇教授口述整理(他是79级郑可先生研究生)
年10月至年5月,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可工作室”交流学习
虽然说他是非常的平易近人,但是在教学上还是非常严谨的,对待学生、对待教学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指导上,他都是花了很多的心思的。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个创作就是一件动物雕塑,我当时做的是梅花鹿的一个造型,当时让我觉得特别感动的地方是吴天保老师是亲手给我做一些修改和调整,在形式感上帮我做了一些修正,我觉得老师能这么教,当时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觉得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有收获。
我清楚地记得吴老师给我们班上过两门课,一门是动物造型,还有一门就是胸像,泥塑胸像。泥塑胸像这门课他教学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示范,和同学们在一起做,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很好的特质,他可以跟同学们在一起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老师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们至今都非常鼓励的。所以,我们也从前辈、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为师之道,我觉得这种都是他们给我们带来的。
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就留在学校了,也就是说我跟吴老师就成了同事了,共事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个年代正好是处在一个改革开放时期,人心思变,艺术创作也在变化,我们大家都在为陶瓷这个材料如何走向现代化?走在当下?在做一些努力。吴老师也是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的探索,应该说,吴天保老师也是中国现代陶艺的一个很重要的践行者、实践者。他早期就和包括像美籍华人李茂宗先生等这一批中国现代陶艺的推动者们在一起努力工作,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陶瓷在当下的发展的问题。记得吴老师当时和周国桢老师一起出席了香港的一个关于传统和现代陶瓷艺术的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实际上对中国现代陶艺、当代陶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回来以后,他也把这种精神跟大家做了一些交流,那么实际上吴老师对于中国的现代陶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年11月10日,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的嘉宾合影,前排左起:颜钜荣、黄炳光、?、梅文鼎、黄雅莉、吴天保、周国祯、梅健鹰、文楼、翁国祯、李茂宗、王修功、庄稼,后排左起:周方、李梓良、宋龙飞、杨永善、吴让农、许家光(文字由李茂宗先生提供)
备注:“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由李茂宗先生策划并提名,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在美华裔知名陶艺雕塑学者及专家为主,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吴天保、周国桢;原中央工艺美院祝大年、杨永善;石湾的庄稼;台湾的吴让农、宋龙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周方、许家光;香港的文楼等。这是两岸、三地与海外华裔陶艺、雕塑领域专家与学者的首次聚首,共同探讨中华陶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意义深远。
另外,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个人也是非常受益于吴天保老师的提携,因为他一直是担任雕塑教研室主任,后来又担任美术系的主任,从我留校到派我出去香港考察,包括年又送我去日本的第二届美浓国际陶瓷大展,我想这一切的机缘都让我能够更好的与国际化的陶瓷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让我很早就开阔了视野,以至于后来我在这个领域里面一直能够坚持陶艺的创作。
那个时候我也是属于一个很有上进心的青年,从日本回来了以后,也把国际上的一些陶艺的现状和我的理解在全国做了一些广泛的传播,实际上这带给了我,同时也带给了整个中国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一个机缘。
谈到吴天保老师的艺术也是让我非常钦佩的,他实际上和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一样都是走过了一个非常不平凡的经历,因为他们都在经历着时代的变化,他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那种写实的作品,我们看吴天保早期的,在“文革”期间或“文革”以前的作品,虽然都是以动物为题材,但是他是非常写实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写实的作品看到吴天保老师的这种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但是他也在不断寻求变化,到了“文革”以后,他也在寻求语言上的变化,形式的变化,特别是“文革”结束以后,他的所有的动物雕塑的风格都在做调整,都在走向简约,走向抽象;同时,也在运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产瓷区的资源、工艺和釉色,在进行他的创作。
年7月1日,被河南禹州市人民政府聘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高级顾问
备注:根据发展的需要,年6月由禹州市政府组建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市长赵学仁兼钧瓷研究所所长,市委书记臧文营任名誉所长,并负责省市文物、轻工系统和专家们的协调工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个时候非常勤奋,一到了寒、暑假,他都会去中国的很多产瓷区,他比较常去的是宜兴、淄博和河南禹县(州),这几个地方我看他是经常去。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都很难有自己的工作室,也很难有自己的窑炉,我们的创作方式都是到全国各地去,所以,吴老师每次去都会带回来大量的他的作品。这种创造方式其实也影响了我们后代,我们这拨人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在全国各地跑。
我刚才说的他的艺术风格到了后期,也就是到了八十、九十年代,又在寻求一些变化,他更加强调材料的这种表现性,像他后期的《坎坷》这件作品,以及《时装》系列的作品,都是一种全新的,立足于陶瓷材料语言、材料的独特性的一种表现,非常具有表现力,他对那些釉色的这种利用,很好地利用了材料的一种缺陷的肌理,发泡的一种对比,有细腻的、粗糙的等等。
年11月,应邀参加由香港文化促进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及现代陶艺联展,并创作了《坎坷》、《山鬼》、《北国风》、《乡音》等一批极具现代风格的陶艺作品赴香港展出。
年,创作《坎坷》(局部)
创作《时装》系列(),于年11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年,创作《时装·黑珍珠》系列
年,创作《时装·黑珍珠4号》(局部)
我觉得他都是不断地在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所以,我觉得像吴天保老师他们这一拨人,其实,都是走的一条希望摆脱传统的规范,寻求一种艺术创新的道路,他们这一代人,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年10月11日至14日,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在景德镇举行,陶瓷节举办陶瓷产品展览展销、”瓷都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陶瓷技艺现场表演,以及国际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术交流和国际陶瓷学术研讨会。(左起:吕品昌、曹春生、周国桢老师、李见深、吴天保老师、肖霁虹、潘映雪)
——以上文字系根据年11月11日对吕品昌教授的影像采访整理
吕品昌
年毕业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吴天保艺术回顾展
(-)
策展人
吕品昌杨剑平
学术主持
孙振华夏和兴
主办单位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资料来源:吴天保艺术回顾展筹备委员会
图文编辑:柴鑫萌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jingcaoa.com/ycjy/8143.html